2008年3月19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九版: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轧”着闹猛学法
本报记者 王志浩/摄 实习生 徐卓艺/文 通讯员 李枫宇

 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,海宁黄湾、袁花、皇岗等地的农民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“轧(Ya)太平”。吴语里的“轧”,是挤入的意思。轧太平,意即轧进太平的生活,用“挤”讨一年平安,讨四季蚕花昌运的彩头!据说,这个习俗至今已延续了近500年。3月15日,农历二月初八,记者慕名来到了黄湾镇。
  一大早,黄湾镇上已人山人海。方圆十里的村民都来了,各种提篮、秧凳、箩筐等竹制品,还有铁耙等城里看不到的东西都能在这里找到。果农和花农也摆出桃树、李树等,任由大家选购。孩子们在嬉戏打闹,欢快得与过春节无异,大人们则忙着利用这个农资较为齐全的日子准备春苗……
  今年“轧太平”期间,海宁市司法局和普法办借传统民俗,在当地开展了大规模普法教育宣传活动。千年传承下来的民俗节日,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主题,“太平寺外,平安宣传,唱响和谐音符;皇岗庙会,法律宣传,走进寻常百姓”成了这次“轧太平”的主旋律。当地的法庭、消防等部门也都专门布置展台,现场接受咨询,为群众解答。
  “‘杀鸡取卵’怎么是‘导弹(捣蛋)’呢?应该是‘破产’才对啊!”在灯谜有奖竞猜活动现场,许、钱两位老伯争得面红耳赤,司法局的工作人员自然成了他俩的裁判员,最后猜中“破产”的钱老伯喜滋滋地领取了小奖品。法制灯谜成为了这次“轧太平”的一大亮点,男女老少纷纷驻足竞猜。为了能猜对灯谜,人们争相向现场的工作人员索要各种普法宣传资料。
  海宁市司法局宣教科张海杰副科长向记者介绍:“这次,我们借传统民俗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,让群众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到法律知识。”事实上,“轧太平”期间,海宁市司法局和普法办在各镇组织了多场普法宣传活动,袁花、黄湾等地都留下了普法工作人员的足迹。